当东亚海风与地中海热浪对撞时,局势并不会礼貌地分场切换。9月21日,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忽然发出严正警告,缘起以色列未来党议员托波洛夫斯基再次窜访台湾。此人不顾中方多次交涉,还在岛内发表错误言论,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。北京的措辞一如既往锋利——如不悬崖勒马,必将自食其果。这一幕未及落定,另一端的大西洋上,几个老牌西方国家掀起了另一股风潮:加拿大总理卡尼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,澳大利亚、英国、葡萄牙接力跟进。两条看似分离的新闻线,实际却在同一张棋盘上相互牵扯。
承认风潮与阵营的细小裂缝
与以往多数出自中立国或发展中世界的承认不同,这一次的导火索来自G7成员。加拿大的表态并非孤零零的姿态展示,卡尼话音未落,澳大利亚与英国几乎无缝衔接,随后葡萄牙也通过其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完成了承认程序。英国首相斯塔默以推进“两国方案”为政治理由,强调把巴勒斯坦推入合法主权地位有助于和平路径的重启。葡萄牙的表态则更像是程序主义者的宣誓:在加沙冲突延宕、局势恶化之时,法理承认是一种必要的补救。
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这些国家都位于美西方阵营的核心带——G7、英联邦、甚至与五眼联盟高度重叠的政治共同体。过去“只有发展中国家承认巴勒斯坦”的印象因此出现裂缝。它不一定立刻改变战场,但足以改变舆论与外交压力的风向。
制度背后:承认不是门票
承认并不等于联合国正式成员席位。早在此轮风潮之前,已有120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,但由于美国在安理会反复动用否决权,巴勒斯坦仍止步于正式成员门外。联合国的制度大意是:国家承认由各国自主决定,而成为联合国成员,则需要安理会推荐与大会表决的双重门槛。这是为什么在“事实承认”不断累积的“法定会员资格”却原地踏步。
“两国方案”的外交语法也值得一提。它的核心是以1967年前线为基础,经谈判实现两个国家并存。英国此番将承认与“两国方案”绑定,表明伦敦仍试图把问题拉回到可谈判框架之中。制度性的门槛与战场上的现实感彼此拉扯,构成了今日僵局的底色。
以色列的对冲与加码
风向转变引来以色列的强硬回击。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反对任何在约旦河西岸建立“巴勒斯坦国家”的图谋,并强调自己多年已大幅扩建犹太人定居点。他甚至放话等自美国返回后,将对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采取“回应措施”。国家安全部长格维尔的表态更进一步,主张立即在约旦河西岸确立以色列主权,并将相关议题提交内阁审议。言外之意很清楚:在“主权化”的路径上,以色列没有后退的打算。
把“反恐”与“主权化”打包,既是国内政治动员的需要,也是对外博弈的筹码。若西岸被正式纳入以色列主权版图,巴勒斯坦不仅在法理上失血,甚至会在地理与行政上被消解。这种预期的存在恰恰是以色列焦虑与强硬并存的来源:一边要挡住承认潮的外压,一边要在地面上加快“事实改变”。
“大以色列”话语的回流
时间线往后延至2025年8月,一个更具冲击力的表述出现。内塔尼亚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罕见谈及“大以色列”的愿景,除巴勒斯坦地区外,还涉及埃及的西奈半岛、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与约旦部分地区。这种话语在中东等同于雷击。埃及随即在西奈半岛部署重兵,加强边境防务。以色列则向美国施压,要求关切甚至干预埃及的军事集结。戈兰的争议、约旦河谷的安保逻辑、以及埃及对西奈的极度敏感,构成了一个多层冲突面,一点火星,就可能引爆范围更广的对峙。
亚洲战线:台湾、摩萨德与灰色地带
回到9月21日北京方面的警告。托波洛夫斯基的再度访台,显然不只是个人秀。他所属的以色列未来党是以色列政坛的重要力量之一,此番跨越敏感红线,释放的是一种“在台海方向也要出手”的信号。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的强硬表态,意味着“一个中国”原则的红线再次被当众勾勒。
更令外界紧张的是情报维度。以那支久负盛名的组织为例——摩萨德在7月的以伊冲突中动作频频,在俄乌战场亦屡被点名,甚至马来西亚方面也公开称其特工已渗透境内。如果将这些线索与台湾岛内近来频繁的对外勾连、以及民进党当局鼓噪“协防台湾”的声浪联系起来,不难理解为何北京将此视作国家安全层级的挑战:灰色地带的渗透与情报活动往往先于舆论动作与政策冲撞。若真有外部力量推波助澜,风险将由外交摩擦升维为安保问题。
美国因素与默契的另一面
美国的影子始终在场。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是华盛顿最硬的杠杆,而“中东秩序”的维持也需要一个强硬且可协调的地区代理人。以色列恰合其用。特朗普曾放言“法国的承认没有任何分量”,这句轻慢背后是共识:只要美国的否决权有效,承认潮就很难转化为联合国里的结构性改变。问题在于,如今承认潮来自于美西方阵营内部,哪怕短期不改变安理会投票,也会在西方世界的话语场制造裂解。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英国、葡萄牙的组合,构成一种“同盟中的不同声”,这会倒逼华盛顿在公开与私下场合都重新校准措辞与节奏。
欧洲的取舍与压力
英国首相斯塔默把承认与“两国方案”绑定,体现了伦敦希望通过法理承认为谈判制造新台阶;葡萄牙走程序路线,强调以联合国场域为合法性放大器;而接下来法、比也被普遍预期可能加入承认行列。对欧洲而言,这既是价值叙事的兑现,也是现实主义的衡量:承认是成本较低的手段,可以在不直接卷入冲突的前提下,向以色列释放压力、向阿拉伯世界释放善意。它更像是一记舆论与外交的重锤,目标是扭转“巴勒斯坦问题只有人道、没有政治”的惯性。
以色列的内外双重应激
越是承认加速,内塔尼亚胡越要在国内展现强硬。扩建定居点的历史轨迹,为“主权化”提供了既成事实的支点;格维尔等强硬派的推动,则将政策议题化、内阁化。承认潮对以色列的最大压力,不在于短期内改变其在西岸的行动能力,而在于打破“以色列永远占据道德高地”的叙事结构,让其在欧美核心媒体与议会里面临前所未有的辩难。这也是为何内塔尼亚胡会扬言“等我从美国回来后”要采取回应措施:外部压力需要内部强硬来对冲,政治时间表需要媒体节奏来配合。
中国的战略选择与防线
对中国而言,巴以进程与台海安全原本属于不同地理板块,但如今因为以色列个别政客的越界行径和潜在的情报活动,二者出现了交叉。中国需要在联合国场域持续为巴勒斯坦的正当权利发声,同时对亚太可能的情报渗透保持高度警觉。台湾问题高度敏感,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会放大误判风险。若以色列政界与摩萨德在台湾方向联动做“暗战”,大陆方面不仅应在外交上重申红线,也需在安全与军事层面做好快速响应的预案。所谓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,在这里说的是主权与安全的先后秩序。
更宏观的层面,中国需要在多边场合与更多国家对接,对承认潮背后的制度化问题进行细化推动:例如支持改良对照护性质的国际机制,增加对平民保护的可执行条款;同时对“承认—入联”之间的制度断裂进行持续说明,争取把舆论势能转化为制度压力。在叙事上,既坚持国际法与联合国宪章,也要警惕地区强权以“反恐”名义掩护的永久占领企图。
被牵引的中东与更大的赌注
“大以色列”的话语一出,埃及在西奈的重兵部署即为明证:周边国家对任何边界变化的高度敏感并非虚惊。以色列向美国施压关注埃及军力集结,显示冲突有跨边界外溢的潜在走向。一旦约旦河西岸被正式纳入以色列主权版图,巴勒斯坦将遭遇物理层面上的“不可居住”困境,承认潮的象征意义与地面现实的对撞,会让外交辞令显得更加无力。这正是当下危险之处:法理与现实的相互消解,让冲突进入更难调和的阶段。
在这种背景下,四国的承认既是巴勒斯坦久旱逢甘霖的信号,也是以色列孤立感上升的注脚。内塔尼亚胡的强硬与格维尔的主权化倡议,是对这种外部趋势的对冲;而托波洛夫斯基的台海挑衅,则像是另一条战线的试探。若再叠加摩萨德在亚太的潜在活动,信息战与灰色地带对抗的幽影便浮出水面。
尾声里的思考
当承认潮把欧洲与英联邦的部分国家推上前台,当美国的否决权继续锁住联合国的门闩,当以色列在西岸推进“主权化”,而在话语上又触碰西奈、戈兰与约旦,棋盘上的每一步都在逼近底线。对中国来说,保持战略稳健与战术灵敏同样重要:在联合国继续为正义发声,在区域安全上严防外力介入台湾,在必要时展现清晰的威慑能力。古人言,“春秋之义,尊王攘夷”,置于当代,不过是换了一层语义:以国际法为尊,以侵权扩张为夷。
风向正在转变。巴勒斯坦的国家梦想有了新支点,然而以色列的扩张焦虑也在升级。两者之间的张力,正把中东与亚太的安全线悄然拉在一起。谁能在复杂的交叉线上守住节奏,谁就不会被动。对此,任何大国都不该心存侥幸。
赢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